雅昌首页
求购单(0) 消息
孙震生首页资讯资讯详细

【动态】云看展 | 一幅画的诞生:孙震生《伙伴·家园》

2024-01-13 09:59:05 来源:艺术家提供作者:
A-A+

https://img10.artimg.net/public/beian/png/202401/43bd871f05f216533d8043305cfe810b.png

孙震生简历

https://img10.artimg.net/public/beian/png/202401/a43dcd23bfb29c947f2b745e18ec2d53.png

孙震生,字雨辰,1976 年生于河北唐山。师从何家英先生。北京画院专业画家,国家一级美术师,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中国工笔画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、副秘书长,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特聘研究员。

我怎么创作《伙伴·家园》

https://img10.artimg.net/public/beian/png/202401/3b3d3163a0d28d02772fec1a42cbad82.png

孙震生 伙伴·家园 2018年

140cm×180cm 皮纸 矿物色 箔

https://img10.artimg.net/public/beian/png/202401/dadf9ba80bcfb084ff71c6889914671e.png

《伙伴·家园》局部

《伙伴·家园》表现的是藏族人民聚居区的生态状况。我从2008年开始每年都要去西藏等地采风,搜集创作素材。感受最深的就是高原人的质朴与真诚,所以我创作了一大批表现藏族和塔吉克族的作品。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,短短十年间,甘南拉卜楞寺、郎木寺的街道边建满了霓虹璀璨的宾馆、餐厅,一场5.5级的地震使塔县几千户的土房子都改成了抗震房,再也寻找不到当年的感觉,这里已不再是十年前的样子。草原风化严重,牛羊数量逐年减少。我非常担心再过几十年,全国各地不管走到哪里穿着都一样,建筑都一样,语言都一样,这是很可怕的。所以我呼吁要保护好民族文化,《伙伴·家园》其实是对已经失去和即将逝去的家园与伙伴的怀念。

每一位画家在作品中想表达的东西都不一样,也就是画家在观察生活时切入点不一样。我喜欢藏族和塔吉克族,并不是被他们的服饰和外表所吸引,而是喜欢他们的质朴、虔诚、单纯和天真。这两个民族都居住于高原,地广人稀,所以他们喜欢和外地来的人交流,而且非常热情和真诚。西藏人信奉佛教,每家都有佛堂,每天都要念经拜佛,每个人对待佛祖的虔诚都是融入血液的,从他们明亮清澈的双眼你就能感受到他们心底的干净和无邪,我喜欢通过作品来表现这些人性的东西,记录生命的本真。

https://img10.artimg.net/public/beian/png/202401/35cabb968eff711809fe6147b029cf7a.png

https://img10.artimg.net/public/beian/png/202401/8212e232e46acd567fb89da4fb472d36.png

https://img10.artimg.net/public/beian/png/202401/1d54bebd221c12e688938d40d3b5464d.png

https://img10.artimg.net/public/beian/png/202401/b8e0c70bf6f3a548d8ed47a44c0a234b.png

《伙伴·家园》画稿

由《伙伴·家园》延伸出的话题

我觉得它是很神圣的

https://img10.artimg.net/public/beian/png/202401/695fcfe5bf51a19ec2a7a9e0cf5e6d60.png

画家,看似只是一个职业的称谓,但是我觉得它是很神圣的。它和音乐家、文学家一样,虽然社会分工不同,但是都拥有独特的社会价值。它的价值不是在完成一项工作之后立即显示出来,而是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持续增值升温,显现出它的隐性价值。优秀的绘画作品影响着人们的审美,影响着社会的进步。这样说是不是太自恋了?其实我在成为画家之前觉得画家就是这样,仰望——努力靠近——成为其中一员。当成为画家之后就以画家这一职业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,努力成为一名称职的、合格的画家,用优秀的作品来回馈画家这一职业带给我的荣誉感。

使我一生都沉浸在幸福里

我喜欢画画其实是骨子里天生的,从小就喜欢。儿童时代的连环画是我的启蒙教材,每天捧在手里临摹,父母见到我的这个爱好就有意地培养我,给我报了美术班,给我购买绘画工具,就这样一直沿着这条路发展,爱好成为我的职业,使我一生都沉浸在幸福里。在我的成长道路上,何家英先生对我影响是最大的。我喜欢他质朴唯美的画风,喜欢先生对待艺术的执着与虔诚。

收藏、健身也是我的两大爱好

https://img10.artimg.net/public/beian/png/202401/b231c7a2e2875fb6159cee5f547ba2c0.png

除了画画,收藏、健身也是我的两大爱好。收藏其实也都是为了画画,我喜欢收藏一些文房用品,如笔墨纸砚、墨盒镇尺、古印章、章料等,收藏这些就是为了更加了解相关知识,对绘画周边工具有深入了解,你才能更好地去运用它,为你的创作服务。另外你要想收藏就要去学习,深入了解这个领域,每个领域都是一门独立的学问,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知识变得立体,学问之间又能相互滋养,互相促进。

健身是近五年才喜欢上的,年龄接近不惑,才突然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,我们这个年龄其实就是所谓的上有老下有小的关键时期,平时的创作基本上都是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完成,每天的活动量太少,这样对于心脏和身体机能都不好,适当运动,既能保证身体健康又能塑形,避免中年发胖,自律与坚持就能得到你想要的健康身体。

始终如一

我的初心就是画心,画自己的内心。好多画家都是这样,画的是别人的容貌,但表达的是自己的内心,自己的所思所想、所见所感。画家情感的宣泄都是通过手中的画笔呈现在作品当中的,每一位画家都有一颗敏感的、神经质般的心,能迅速感受、捕捉外界带给他的刺激,喜、怒、哀、乐,对春日迟迟的期盼,对秋叶飘零的惋惜……把握住了内心也就守住了初心,我的初心始终如一。

最好的方式就是中西结合

我觉得中西两种教学方式都有它的存在价值,自学或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具有专一性,是传统的教学方式。一进师门,师父会根据徒弟的天资与慧根制订课程,因材施教,一对一传授,但问题是师父不仅要画得好更要会教!千万别遇到个闷葫芦,心里有话说不出。学院式教育是学习的西方教学方式,多名学员一起学习,多名教师轮流上课,除了不同风格教师的传授,学员间互相影响也很重要。问题是由于是多名教师轮流授课,所以受时间所限,每位教师的授课内容都不会特别深入,浅尝辄止。还有每位教师风格都不同,学生要学会选择。传统的中国画学习方式是以临摹为主,临摹传统名作、临摹老师的作品。西式教育以写生为主,描摹自然,注重空间、光影、色彩的表现。我觉得中国画传承最好的方式就是中西结合,初期以学院式教学为主,打好造型基础,学会写生,研究解剖学、色彩学,多接触不同风格、不同流派、不同画种的画家,后期选择自己喜欢的、适合自己的先生,拜入门下,追随一生。

美术创作是画家自己的事

https://img10.artimg.net/public/beian/png/202401/06f0b7dd76c4b40a68c74c09ac11c9cf.png

我觉得绘画欣赏在如今是大众的。现在发达的网络、开放的美术馆、密集的展览,都为美术作品的展示提供着平台,喜欢绘画的人们很方便就能欣赏到好多优秀的作品,并且可以和画家交流互动,反馈观展感受。但是美术创作是画家自己的事,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画就好了,不要有迎合的想法,要直抒胸臆,顾虑太多会影响作品的表达,但是画家也需要有知音、有赞美、有批评,这些都是促使他进步的激素。

一定要去深入生活

我最早是从临摹国画入手,完全自学,不懂步骤和方法,胡涂乱抹。上学后开始学习素描、色彩,开始接受西式教育,但是我骨子里还是喜欢中国画的,喜欢工笔人物,于是到了天津美院,拜在何家英先生门下。先生教我们更多的是画理,他说过,画理通了画什么都不成问题。何家英先生的作品都是通过写生得来的,所以我也就沿袭先生的创作方法,每一幅作品原型都来自生活中真实的形象,一些是现场写生得稿,一些是根据照片整理成的作品。艺术家一定要去深入生活,不仅是画家,作家、音乐家、舞蹈家也同样需要,没有生活、没有切身的感受,不可能创作出感人的作品。艺术家就是要培养敏感的神经和极丰富的情感,这样才能捕捉到别人看似平常但你却能发现的美。深入生活不等同于写生,深入生活可以一笔不画,靠眼睛观察,靠耳朵聆听,靠身体感受,靠内心参悟。写生又不等同于创作,写生是为创作做准备,写生大部分是尊重于现实的,记录现场的真实与画家切身感受。创作则可以移花接木,乾坤大挪移,根据画家的想法可以调整画面中的任何一处,包括造型、色彩、大小、疏密等。有了充分的、大量的写生为前提,创作时会得心应手,事半功倍。

压力与坎坷只有自己知道

https://img10.artimg.net/public/beian/png/202401/55013298d65209598cbb905abfb5f2c0.png

我其实很笨的,我没有顿悟的头脑,只能勉强算渐修吧。我的创造思维差,但发散思维发达,有举一反三的能力。还有就是我能坚持,对于自己喜欢的事业我会非常投入地去钻研。在学生时代,我不是班里画得最好的,但是发展到现在,只有我坚持了下来,我是找准方向闷头干的那种人。我画过一幅作品《霜—晨—月》,一个藏族同胞赶着几头驮着货物的牦牛赶夜路,白皑皑的雪地上留下一串串的脚印,一夜的奔波,已经极度疲惫,但是在不远的天边已经隐约可见金色的晨曦,朝着目标再加把劲,抖落满身的霜雪,迎接初升的太阳。这个藏族同胞其实就是我自己,绘画道路上的压力与坎坷只有自己知道,但是我有明确的目标,有坚定的信念,坚持下去,终究会迎来曙光。

满意的作品都是抓住了第一感受

我每个阶段的作品都有满意的和不满意的,现在闭眼想一想,那些满意的作品都是抓住了第一感受,而后进行鲜活灵动的表达,是自己迫不及待地想去画的作品。有一些不满意的则是为了完成任务,不得不画,硬着头皮去做的,那就会出问题,作品就会失去灵魂。自己画着没意思,别人看着也无趣。

艺术风格是每个画家的面貌,要有意打造但是要自然天成。风格不仅仅是画面中的技法,还包括画家的视点、画家的思想,以及画家多年作品里连续呈现的情感表达。有的画家为了追求风格而求新求异,专门找别人没画过的东西来画,这就太刻意了,反而不好。同一个内容,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,有不同的表现手法,就按照你的理解去画就好了。

艺术没有那么多的界限

我觉得艺术没有那么多的界限,工笔、写意只是表达手法的不同。画家在生活中会遇到好多打动你的瞬间,可能是某个人或某件事,也可能是一朵花、一只鸟或一片彩霞,那就把它们通过作品记录下来。手法就更灵活了,速写、水彩或工笔、写意、没骨都可以。画家一定不要把自己限定在一个小小的区域里,那样你会越来越狭隘,不仅是你的绘画还会影响到你的思想。中西方的绘画都能融合,更不用说人物、花鸟,或工笔、写意了。

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传统

https://img10.artimg.net/public/beian/png/202401/94acc7c0c1f292d1fc96fd4dba5c852e.png

这是每一位画家都要面对并且都要好好思考的问题,首先要弄清楚传统是什么。这个概念很宽泛、很模糊,在每一个画家心中,对传统的理解都不一样,说到中国绘画的传统,自然而然都会和中国传统文学、美学、哲学联系到一起,这些都是老祖宗为我们总结好的,是宝贝。但是社会是发展的,人的审美是变化的,那么所谓的传统也要发展,传统也要成长,我们现在觉得新的东西,也会成为后世的传统,所以我们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传统,不能固执,不要僵化。

如今的绘画是一个中西方互相借鉴、相互融合的状态,这是一个事物发展的规律,想要发展就要有新鲜血液的融入,就要有外界的刺激。但是并不是完全的照搬,用中国的笔墨去画油画,而是把西方绘画里好的元素拿过来,把它汉化,为我所用。

我非常沉迷于这段艰难期

我在画大的创作时都会在某一时段出现艰难期,有时出现在起稿时,有时是在过程当中,有时是在最后的调整阶段,但是我非常沉迷于这段艰难期。我不太喜欢一帆风顺地把一幅作品完成,我喜欢“被虐”,每一个艰难期的出现,就是要前进一步的预兆。出现问题了,就会集中精力想办法去攻克它,问题解决之后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,让我越来越期待下一个艰难期的出现。

画家其实就是手艺人

https://img10.artimg.net/public/beian/png/202401/1c63d1e497397f0d0311fb78ddc0df0c.png

“技”的高低绝对影响着作品的好坏,这是毋庸置疑的。画家必须练好手艺,练出自己的绝活。画家其实就是手艺人,你必须把手头这点活儿玩好,玩漂亮了,无人能及,那才站得住脚。但是画家又不是纯手艺人,画家要有头脑,要有创造力,也就是说要有修养,要有文化,这对于画家来说非常重要,这也是区别于匠人还是艺术家的重要条件之一。手艺是“技”,头脑、修养是“道”,技与道完美地结合了,心手相应,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。

优秀的艺术家应该是引领收藏风向的

https://img10.artimg.net/public/beian/png/202401/9af7bed976860624871ea2e632e380ba.png

​自己的作品能够被收藏是每一位画家都很期待的事情,一方面是社会对这位画家的认可,另一方面在经济上也有了一定的收入,补贴家用。古往今来,好多画家一生都是很清苦的,他坚持自己的创作原则,不去迎合市场,画自己想画的画,这样的画家非常值得敬佩。有一些画家为了卖画偶尔创作一些订件,根据藏家的要求去画,我觉得也无可厚非,画家也要生存,也想把生活过得更好,让家人生活得更舒服一些。但是绝对不能把精力全部都放到卖画上,整天想着卖画挣钱,画一些庸俗的、媚俗的东西,这样的人根本不配称为画家。真正优秀的艺术家应该是引领收藏风向的,作品只要创作出来,藏家求着收藏,而不是去迎合市场、迎合藏家。想成为这样的艺术家,就要加倍努力,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。

本文内容选自北京画院编《一幅画的诞生》

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,主要作为艺术信息、艺术展示、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。以世界文艺为核心,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。旨在传播艺术,创造艺术,运用艺术,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。

联系电话:400-601-8111-1-1地址: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

返回顶部
关闭
微官网二维码

孙震生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
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

分享到: